三亚市吉阳区位于三亚市中东部,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37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4.7万人。近年来,先后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优秀单位、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进创建县、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等荣誉称号。
共青团三亚市吉阳区委员会因地制宜,立足现有大社区基层治理格局,创新性打造“1+7+1”区域大团委模式,形成“区-大社区-村(社区)”三层基层团建结构,并以大社区团委为中心,统筹实施立机制、强组织、建队伍、优服务、抓动员等五大举措,推动团的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不断探索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新模式,不断提升基层团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全力打造共青团基层组织样板。
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
强化政治引领“主心骨”
完善党建带团建队建顶层设计。主动争取将加强团建、队建纳入学校党建年度考核事项中并明确分值,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纳入党委巡察监督内容,建立健全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共青团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团改工作,各级党组织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程度全面提升。
加强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打造六道大社区区域126党建带团建示范中心、白鹭公园区域团建带队建品牌、吉阳大社区区域志愿者服务品牌,确保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团员带青年的工作体系有机衔接。
全面落实从严治团。把推优入党作为团组织履行政治功能的重要抓手,2021年以来推荐28岁以下的优秀团员青年入党16人,占全区入党人数的9%。按时开展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及时将评议结果向单位党委(党组)反馈,以述明责、以评促干。依托“智慧团建”平台,严格规范团员发展、“学社衔接、团费收缴、团员教育评议、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基层团组织对标定级等基础团务,团员政治意识和身份意识得到强化。
实施规范扩容行动
巩固组织建设“基本盘”
理顺原有团组织架构。针对辖区内人口较密集、范围较广、基层团组织数量多且分散的现状,首创区域大团委“1+7+1”模式,即1个团区委+7个基层大社区团委+1个基层大团委,打造基层大团委全覆盖工作格局,实现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群团服务管理网格。
持续推进非公团建。通过党建牵动、行业推动、活动牵动等方式,推进非公领域团的组织和工作“两覆盖”,新建137个两新团组织,较改革前涨幅318.6% ,努力达成“有青年人的地方就有团组织”的目标。
探索选优配强路径
扩充队伍建设“蓄水池”
兼挂结合“配”。努力向组织人事部门争取政策空间,在原“三定”方案基础上,新增1名挂职副书记、1名兼职副书记,实现团委机关编制内干部配备率、在岗率达到100%。在团教协作方面,推动团区委与区教育局交叉任职,团区委书记同时兼任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及区教育局团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分管教育的副局长兼任团区委副书记及区教育局团工委副书记。
各村社区“选”。以基层团组织换届为契机,推优选拔愿意为党做青年工作、会做青年工作的优秀青年负责村(社区)青年工作,35岁以下村支委兼任团支部书记占比55%,基层团的工作力量显著增强。
校地联动“荐”。采取自愿报名和校团委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当地高校选聘8名优秀在校大学生担任基层大团委兼职副书记,打破以往基层团干部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专业化工作力量薄弱的壁垒。
五湖四海“聘”。拓宽选用视野,面向全国公开招聘15名基层大团委储备人才,并从区属事业单位、法定机构、青年社会组织中提拔7名优秀青年担任基层大团委书记、副书记,有效地解决团组织工作力量不足问题。
多措并举“育”。持续深化“青年大学习”行动,扎实推进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大力实施“青马工程”,常态化开设团、队干部能力提升班,不断健全加强团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团干部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显著提升。
选贤任能“用”。基层大团委实行不定职级,扁平化运作,对表现较为突出的基层团委干部、村(社区)团委干部,通过民主推荐,由区基层党工委同团区委共同研究,按组织程序提拔为大团委书记或副书记。对特别优秀的大团委书记,经区委同意,可兼任团区委常委或大社区党委委员,不断拓宽畅通团的优秀骨干发展通道。
激励约束“管”。制定团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对机关团干部(含兼、挂职)实行日常管理考核工作机制,对大团委书记、副书记实行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对村社区(居)团组织书记实行季度评议考核机制。严格落实团干部双重管理制度和每月例会制度,持续加强新形势下团干部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团委干部薪资激励机制,对大团委书记、副书记参照大社区党委班子补贴标准给予工作补贴,激发团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优化服务供给模式
跑出青年工作“加速度”
拓展青年活动“主阵地”。充分盘活商圈、企业园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属地资源,打造“1+X+2N”的新青年之家服务模式,举办自贸港青年夜校,开设4期共14门课程,吸引2500余名青年学员报名,近500人参与。建立全国首所县域少先队学校,寒暑期开设游泳、声乐、美术等特色课程,惠及青少年1200余人。建设青年(人才)筑梦驿站,为来吉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临时住宿、政策信息宣传、社会融入等一站式服务。
筑牢青年思想“压舱石”。深化“青年大学习”“红领巾爱学习”行动,扎实开展团干部上讲台、“四史” 学习宣传活动下基层,不断拓展“吉阳青年”团属新媒体社会影响力,精心组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锤炼品德修为,彰显为党育人政治功能。
点亮青年生活“精品质”。以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建设为牵动,推出集吃住行、娱购游为一体的“吉阳青年卡“综合服务平台,打造4家青年友好商场,2处青年友好型街区,吸纳100余家商家青年友好型商铺,圈粉1300余名青年领取青年卡,为青年人的品质生活注入新活力。
服务青年成才“及时雨”。组织开展“点亮微心愿 助力微梦想”、“希望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圆梦行动”等公益品牌活动,2021年以来累计帮助3189名儿童圆梦,资助214名学生上大学,把党的关心温暖充分传达给青年。
回应青年诉求“贴心人”。围绕青年就业创业、婚恋交友、权益维护等领域热点问题,深入实施社区青春行动,推动“伙伴计划”示范项目高质高效落实。2021年以来,共开展960余场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惠及团员青年2万余人次。
发挥组织动员优势
奏响青春建功“最强音”
抗台防灾有担当。在防御台风“摩羯”时,第一时间成立防风防汛志愿服务队,扩大志愿者储备力量,对所在的辖区村社区低洼易涝处、河流水库、道路交通等重点区域开展隐患排查,及时清理广告牌、树枝、电动车违停等安全隐患事物,全力保障台风期间排水畅通、道路安全;加强入户宣传,提醒群众做好防范措施,切实提升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乡村振兴当先锋。打造亚龙湾乡村振兴青年联盟,成员由村委会书记、企业相关负责人、青年致富带头人等21人组成,以成员优势带动、联盟资源共享,培养本土青年兴乡,服务在外青年返乡,带动当地村民致富。
志愿服务绽放彩。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主线,成立2个志愿服务站,动员7300余人实名注册志愿者,组建3支志愿服务队,引导团员青年志愿者经常性参与禁毒防艾、创文巩卫、社会治理、大赛保障等助力三亚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40余场,累计志愿时长10万余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