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乡村文化节演绎新农村新气象

市县动态> 三亚 发布日期:2010-01-28

[打印] 字体: 分享到:阅读量:
微信扫码,分享转发

  获得冠军的黄珊珊在献唱

   选手与观众互动

   1月22日上午,三亚市海棠湾镇林旺中学人头攒动。第三届“新农村•中国移动杯”乡村文化节才艺风采大赛总决赛在此举行,从7场海选、1场半决赛中脱颖而出的14名乡镇选手进行最终回合的较量。现场还颁发了乡村文化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以及摄影、书画、征文大赛相关奖项。

  历时3个月的三亚市第三届乡村文化节乡村才艺风采大赛,积极搭建平民演绎平台,吸引了千名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也点燃了三亚的冬季热情。民乐队合奏出“春满鹿城”、黎家姑娘反串湖北民歌《龙船调》、用树叶吹出《好日子》的期待……在乡村风采才艺大赛的舞台上,很多表演让人为之侧目,让人直呼过瘾。

         对天涯基层艺术的检阅

  本次乡村才艺大赛,对于三亚的基层艺术来说,是一次全景式的检阅。

  在河西区以及六个镇,乡村才艺大赛先后进行了七场海选比赛。以前个人或者小群体的自娱自乐,通过海选比赛,第一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让观者现场感受了天涯基层艺术独特的魅力。

  来自崖城镇的民乐队一共有13个人,源自上世纪70年代的村庄宣传队。七年前,当年的老队员大都年近花甲,大家又聚在了一起。今年63岁的何其昌是乐队最年长的队员,他说,乐队成员多数是下过田地的农民,如今再次汇聚到一起,以二胡为主要乐器,融合了锣鼓、笛子、小提琴、大提琴等中西洋乐器,如今大家日常的休闲就聚在一起演奏。

  今年46岁的黄军清,为大家呈现的是对多种乐器的精彩演绎。树叶、箫、笛子、二胡等五种乐器,在他的口中、手中,传出的是激情四溢的旋律。更让人称奇的是,笛子、箫、二胡等乐器均是黄军清自己制作的。

         乡村文化人才的发现之旅

  通过本次乡村才艺风采大赛,一些平日里隐藏于田间地头的基层民众,其艺术天赋被充分调动。主办方认为,举办本次比赛,是在对三亚基层艺术检阅、普查的基础上,发现三亚本土的艺术人才。

  夺得冠军的黎族姑娘黄珊珊种植了100多亩芒果,是四里八乡闻名的“芒果种植专业户”。唱歌是她的兴趣爱好,乡村才艺风采大赛正好给了她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台上,无论是一人扮两个角色演绎湖北民歌《龙船调》,还是歌唱《欢聚一堂》,淡定的台风和纯朴而优美的歌声让她最终获得评委青睐,最后夺魁。

  将奔走于田园的百姓引导上舞台,不少基层的乡镇干部想出了很多的办法。在乡村才艺风采大赛启动之后,因为没有舞蹈老师,育才镇团委书记符智珊扛着摄像机来到三亚市区海月广场,拍摄舞蹈队的健美操,回去之后放给镇里的农家妇女看。二十多名农家妇女跟着摄像机学习,短短一周时间,从完全不会舞蹈到登台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民族风情文化的天涯整合

  本次乡村才艺风采大赛,除了黎族的歌舞以及声乐表演之外,还包容了摩梭族、藏族、白族等诸多民族风情,以及现代流行歌曲的元素。

  在田独镇一家农家乐上班的云南摩梭族姑娘卓玛,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表演,一路过关斩将摘得亚军;年轻的海棠湾镇林旺中学音乐老师蔡微微,身着一袭白色裙装,跳起了舞蹈家杨丽萍的经典舞蹈“雀之灵”,全场掌声雷动。

  团市委书记曾锋表示,组织乡村文化节就是让农民参与进来,这样既丰富了群众的农闲生活,也将新农村建设中建设起来的文体设施充分利用起来。原生态的演艺表演、更广泛的人气关注等元素结合起来之后,三亚乡村文化节正在成为我们本土的文化新招牌。

  经过一系列精彩的才艺比拼,黄珊珊、卓玛、黎思思分别获得了此次才艺风采大赛总决赛 冠、亚、季军;金燕子租者包揽了最具网络人气奖和最具潜质奖和最佳上镜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志坚、市政协副主席林国辉到场观看并未获奖选手颁奖。

  本届乡村文化节由团三亚市委、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文明办、市文体局、三亚晨报社、三亚广播电视台、市青年联合会主办。

(团三亚市委供稿)

编辑:三亚